理性與感性的思考方式#
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思考方式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工具,粗淺的來看思考方式可以分為理性和感性兩種。
此處的 “理性” 與 “感性” 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既彼此衝突又相互依存。大部分人同時具備著兩種思考方式,只不過在思考問題時並沒有刻意區分並加以運用。
理性思考#
自從學生時代的文理分科,就一定程度讓將學生教育成以理性思考為主導的理科生,和以感性思考為主導的文科生。同樣我們理工類學生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時,是極端地依賴理性思考這樣的工具,以至於歐美國家的影視作品中常將數理天才和書呆子(nerd)的刻板印象相關聯。
通常我們是倡導理性思考的,凡事要講道理、講邏輯,遇事要具體分析等等。相比於我們天生就具備的感性思考能力,理性思考使我們後天習得的一種強大的分析問題、認識世界的方法。每一門稱得上科學的學科,每一位稱得上聰慧的偉人,無不是在理性思考的主導下誕生。我們接受的教育就給我們帶來理性思考這樣的強大工具,只是不同水平的人掌握的程度各有不同。
理性思考可以幫助剖析感性的體驗,如心理學上的精神分析,便是以理性思考來分析人的感性心理(雖然我覺得這樣通常是無功而返)。很多人也相信理性思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雖然這種 “相信” 本身就是一種感性)。
理性思考以邏輯和客觀著稱,任何明事理的人都是熟練運用理性思考的人。
感性思考#
和後天習得的理性思考工具不同,感性思考或許也可以稱為感性體驗。類似於小孩子想吃冰淇淋一樣,沒有為什麼,也沒有怎麼做,單純發自人的主觀感受。
人餓了就想吃飯,見到美的東西就會欣賞,見到恐怖的東西就會感到害怕,這等等一切不可忽視的感性體驗來自於人進化出的本能。
理性的思考固然強大,但是沒有辦法完全替代人的感性體驗。每個人做過雲霄飛車時都從理性上十分清晰自己的安全,也清楚這只是娛樂,但是真正下墜時仍然能感受到恐怖的失重感。任憑理性思考的再清晰,也無法打消這份恐懼,而這份恐懼所帶來的感性體驗我願稱之為感性思考。
或許此時有人會認為我將感性體驗稱為一種 “思考” 是不妥的,因為在通常的認識裡,思考是要通過邏輯的,即思考一詞被限定在了理性的範圍。但是無論是有邏輯的思考還是感性的體驗,其最終的結論也好感受也罷,都是腦活動的最終體驗。感性思考通常對應了人的直覺,未經邏輯推演便直接而來的主觀感受就是直覺。在直覺的誕生過程中,潛意識完成了相應的腦活動,只不過是一種不受人意識控制的思考過程罷了。
感性和理性同時發生#
如上所說的感性思考與理性思考並非獨立於彼此的存在,人的感性體驗背後往往遵從某種理性的邏輯(不然也不會有精神分析這門學科),人的理性思考也不會屏蔽了人的感性體驗。
以影視作品中典型的理性主義角色來說,《星際迷航》中的史波克和《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其角色塑造過程中往往都會有” 如此理性的人也無法拋棄感性的感受 “,其感性體驗的部分往往作為” 人性 “或者” 人的一面 “。
具體來說史波克在家園被毀後的憤怒,和戀愛時做出的不理性行為,他卻仍會生搬硬套自己的理性思考工具加以解釋。謝爾頓在耍小脾氣時,在觀眾眼中像是小孩子的一面,他卻從理性上為自己找藉口的過程也引人發笑。
所以上文對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加以區分意在明確二者的區別,而非將其劃分成對立的思考過程。通常來說人在思考複雜問題時是無法以絕對的理性和感性來思考的。
理性和感性的问题#
和思考方式相對應的是,問題一樣有感性和理性之分。
理性問題最為常見,學生時代所有的數理問題,都是理性問題的代表。客觀、有邏輯的理性思考方式會給我們問題的答案,能否順利解答這類問題在於我們運用理性思考的能力。
逐漸我們將理性思考應用在對世界其他複雜的認知,比如思考 “什麼樣的人才是一個好的人?”,“人要賺多少錢才夠花?”,“我想要什麼?” 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通過我們的理性思考總歸能得到一個似是而非但是又無法真正確定的答案,對於這種似是而非我們將其定義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最終選定我們所笃信的一個回答便草草結束了問題的討論。
但是歸根到底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其中有著感性的成分,這些成分由我們的理性思維無法分析和感知,也正是因為這些感性成分讓這些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
感性的问题#
如果說上面的问题讀者認為仍然是通過思考可以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沒有體會到我所說的 “感性成分”,那麼接下來這兩個我常用來舉例的問題在我看來則是純粹的感性問題。“人生的意義?或者說要活出怎樣的人生?“,” 愛情究竟是什麼?“。
在我眼裡這兩個問題的性質是類似的。首先這樣的問題和理性問題最大的不同便是永遠沒有標準的答案。這樣的問題對每個人來說或許回答都不一樣,也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無數人給出過他們自己的解答。
但是無論如何,人生的意義都建立在 “我還活著” 和 “我還要繼續活著” 這兩個感性因素之上,人並非思考好了人生的意義之後才是存活於世界之上的,因此我也更傾向於存在主義和積極虛無主義(即認為人生沒有意義,而是由還在活著的我們來賦予它意義)。
愛情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就顯得更加感性,愛往往只是一種感受而無法從理性層面定義,這種感受發生時有的人會理性分析出這是荷爾蒙的變化,有的人會分析出愛脫離不了物質。但是歸根到底愛是一種主觀感受,是純粹的感性體驗。
在思考問題時應採用正確的工具#
比如思考談戀愛這件事上,很多人就過分採用了理性的思考方式來剖析感性的问题,最終導致錯誤的結論。很多談戀愛的人會問彼此一種很莫名其妙的問題 “你為什麼愛我?”,之所以說它莫名其妙便是因為愛作為一種主觀體驗是沒法用理性完整詮釋 ,如果真的能為愛找到一種正確的、有邏輯的且客觀的原因,那麼這種感情便與愛情無關。
比如在思考人生的意義這件事上,無論採用哪種充滿邏輯的哲學思想,都很容易掉進虛無主義的陷阱,即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理性思考的答案往往是確定的,是單一的,是客觀的。但事實上人生意義這件事同樣是一件十分主觀的事情,只要我認為它有意義,只要我還活著追求生命,那它便有著一份對我來說非同尋常的意義。因此只有引入感性的思考方式才會為這個問題確定一份自己認可的 “正確答案”
或許感性的问题永遠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正因為它的感性,其中一份我們所笃信的答案便是對我們個人來說正確的答案。因此在這樣的問題上我們可以極大地發揮我們作為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觀感受,而非一定要有一個理性的思考結果。
另外在男女關係上常有一種論調便是 “不要和女性講道理”,其實這本質便是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衝突。擅長理性思考的人往往擅長解決問題,而不清楚為何解決問題,人的實踐行為的歸根到底都會歸結於某種感性因素帶來的動機。比如戀愛中解決矛盾是為了更好的促進二人的關係,促進二人關係是為了更好的享受這份愛情。那么在 “解決” 這類問題時一味地講理性,將道理擺事實,最終是有違其中的感性因素的。
因此和另一半吵架時,除了關注事情本身的邏輯和道理,不妨也想想這件事和這件衝突給雙方帶來了怎樣的感性體驗,如何彌補活著滿足這份感性體驗的需求,畢竟解決問題的終極目的是感性的。
在現實中我也很難給母胎單身的人解釋清楚人為什麼要談戀愛,也為什麼要投資親密關係。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往往充滿了感性的因素,即使我想和一個人在一起的強烈願望而無關乎 “為什麼” 和 “怎麼樣”。從現實和客觀的角度,我運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是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切的解答的。
結語#
所以在思考感性問題時,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的主觀感受。如果不擅長發現自己的主觀體驗,或許可以通過冥想來觀內心,或者動身前往美術館,在藝術中提高自己辨別主觀感受的能力。
作為一直被灌輸理性主義至上的我曾經也完全忽視的自己的感性體驗和需求,以至於很多問題似乎無從解答,自己即使邏輯自洽也總覺得哪裡不對。第一次閱讀朱光潛的《談美》時,感受到了自己心裡那份無需經過邏輯推理便可得到感悟的感性思考,從此之後便意識到人文對於我們一直被理性主義壓抑的內心是多麼的重要。
請務必在理性的思考過程中不要忽略的感性的因素。一个人最終的幸福和滿足一定來源於內心而非客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