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了!3030小姐!

拜托了!3030小姐!

The Fool

感性与理性——在正确的问题中使用正确的思考方式

理性与感性的思考方式#

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思考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工具,粗浅的来看思考方式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

此处的 “理性” 与 “感性” 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彼此冲突又相互依存。大部分人同时具备着两种思考方式,只不过在思考问题时并没有刻意区分并加以运用。

理性思考#

自从学生时代的文理分科,就一定程度让将学生教育成以理性思考为主导的理科生,和以感性思考为主导的文科生。同样我们理工类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时,是极端地依赖理性思考这样的工具,以至于欧美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常将数理天才和书呆子(nerd)的刻板印象相关联。

通常我们是倡导理性思考的,凡事要讲道理、讲逻辑,遇事要具体分析等等。相比于我们天生就具备的感性思考能力,理性思考使我们后天习得的一种强大的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方法。每一门称得上科学的学科,每一位称得上聪慧的伟人,无不是在理性思考的主导下诞生。我们接受的教育就给我们带来理性思考这样的强大工具,只是不同水平的人掌握的程度各有不同。

理性思考可以帮助剖析感性的体验,如心理学上的精神分析,便是以理性思考来分析人的感性心理(虽然我觉得这样通常是无功而返)。很多人也相信理性思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虽然这种 “相信” 本身就是一种感性)。

理性思考以逻辑和客观著称,任何明事理的人都是熟练运用理性思考的人。

感性思考#

和后天习得的理性思考工具不同,感性思考或许也可以称为感性体验。类似于小孩子想吃冰淇淋一样,没有为什么,也没有怎么做,单纯发自人的主观感受。

人饿了就想吃饭,见到美的东西就会欣赏,见到恐怖的东西就会感到害怕,这等等一切不可忽视的感性体验来自于人进化出的本能。

理性的思考固然强大,但是没有办法完全替代人的感性体验。每个人做过山车时都从理性上十分清晰自己的安全,也清楚这只是娱乐,但是真正下坠时仍然能感受到恐怖的失重感。任凭理性思考的再清晰,也无法打消这份恐惧,而这份恐惧所带来的感性体验我愿称之为感性思考。

或许此时有人会认为我将感性体验称为一种 “思考” 是不妥的,因为在通常的认识里,思考是要通过逻辑的,即思考一词被限定在了理性的范围。但是无论是有逻辑的思考还是感性的体验,其最终的结论也好感受也罢,都是脑活动的最终体验。感性思考通常对应了人的直觉,未经逻辑推演便直接而来的主观感受就是直觉。在直觉的诞生过程中,潜意识完成了相应的脑活动,只不过是一种不受人意识控制的思考过程罢了。

感性和理性同时发生#

如上所说的感性思考与理性思考并非独立于彼此的存在,人的感性体验背后往往遵从某种理性的逻辑(不然也不会有精神分析这门学科),人的理性思考也不会屏蔽了人的感性体验。

以影视作品中典型的理性主义角色来说,《星际迷航》中的史波克和《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其角色塑造过程中往往都会有” 如此理性的人也无法抛弃感性的感受 “,其感性体验的部分往往作为” 人性 “或者” 人的一面 “。

具体来说史波克在家园被毁后的愤怒,和恋爱时做出的不理性行为,他却仍会生搬硬套自己的理性思考工具加以解释。谢尔顿在耍小脾气时,在观众眼中像是小孩子的一面,他却从理性上为自己找借口的过程也引人发笑。

所以上文对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加以区分意在明确二者的区别,而非将其划分成对立的思考过程。通常来说人在思考复杂问题时是无法以绝对的理性和感性来思考的。

理性和感性的问题#

和思考方式相对应的是,问题一样有感性和理性之分。

理性问题最为常见,学生时代所有的数理问题,都是理性问题的代表。客观、有逻辑的理性思考方式会给我们问题的答案,能否顺利解答这类问题在于我们运用理性思考的能力。

逐渐我们将理性思考应用在对世界其他复杂的认知,比如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的人?”,“人要赚多少钱才够花?”,“我想要什么?”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我们的理性思考总归能得到一个似是而非但是又无法真正确定的答案,对于这种似是而非我们将其定义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最终选定我们所笃信的一个回答便草草结束了问题的讨论。

但是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其中有着感性的成分,这些成分由我们的理性思维无法分析和感知,也正是因为这些感性成分让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已。

感性的问题#

如果说上面的问题读者认为仍然是通过思考可以轻而易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没有体会到我所说的 “感性成分”,那么接下来这两个我常用来举例的问题在我看来则是纯粹的感性问题。“人生的意义?或者说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爱情究竟是什么?“。

在我眼里这两个问题的性质是类似的。首先这样的问题和理性问题最大的不同便是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对每个人来说或许回答都不一样,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无数人给出过他们自己的解答。

但是无论如何,人生的意义都建立在 “我还活着” 和 “我还要继续活着” 这两个感性因素之上,人并非思考好了人生的意义之后才是存活于世界之上的,因此我也更倾向于存在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即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而是由还在活着的我们来赋予它意义)。

爱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显得更加感性,爱往往只是一种感受而无法从理性层面定义,这种感受发生时有的人会理性分析出这是荷尔蒙的变化,有的人会分析出爱脱离不了物质。但是归根到底爱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纯粹的感性体验。

在思考问题时应采用正确的工具#

比如思考谈恋爱这件事上,很多人就过分采用了理性的思考方式来剖析感性的问题,最终导致错误的结论。很多谈恋爱的人会问彼此一种很莫名奇妙的问题 “你为什么爱我?”,之所以说它莫名奇妙便是因为爱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没法用理性完整诠释 ,如果真的能为爱找到一种正确的、有逻辑的且客观的原因,那么这种感情便与爱情无关。

比如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件事上,无论采用哪种充满逻辑的哲学思想,都很容易掉进虚无主义的陷阱,即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理性思考的答案往往是确定的,是单一的,是客观的。但事实上人生意义这件事同样是一件十分主观的事情,只要我认为它有意义,只要我还活着追求生命,那它便有着一份对我来说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只有引入感性的思考方式才会为这个问题确定一份自己认可的 “正确答案”

或许感性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正因为它的感性,其中一份我们所笃信的答案便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正确的答案。因此在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极大地发挥我们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观感受,而非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结果。

另外在男女关系上常有一种论调便是 “不要和女性讲道理”,其实这本质便是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冲突。擅长理性思考的人往往擅长解决问题,而不清楚为何解决问题,人的实践行为的归根到底都会归结于某种感性因素带来的动机。比如恋爱中解决矛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二人的关系,促进二人关系是为了更好的享受这份爱情。那么在 “解决” 这类问题时一昧地讲理性,将道理摆事实,最终是有违其中的感性因素的。

因此和另一半吵架时,除了关注事情本身的逻辑和道理,不妨也想想这件事和这件冲突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感性体验,如何弥补活着满足这份感性体验的需求,毕竟解决问题的终极目的是感性的。

在现实中我也很难给母胎单身的人解释清楚人为什么要谈恋爱,也为什么要投资亲密关系。可能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往往充满了感性的因素,即使我想和一个人在一起的强烈愿望而无关乎 “为什么” 和 “怎么样”。从现实和客观的角度,我运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是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切的解答的。

结语#

所以在思考感性问题时,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主观感受。如果不擅长发现自己的主观体验,或许可以通过冥想来观内心,或者动身前往美术馆,在艺术中提高自己辨别主观感受的能力。

作为一直被灌输理性主义至上的我曾经也完全忽视的自己的感性体验和需求,以至于很多问题似乎无从解答,自己即使逻辑自洽也总觉得哪里不对。第一次阅读朱光潜的《谈美》时,感受到了自己心里那份无需经过逻辑推理便可得到感悟的感性思考,从此之后便意识到人文对于我们一直被理性主义压抑的内心是多么的重要。

请务必在理性的思考过程中不要忽略的感性的因素。一个人最终的幸福和满足一定来源于内心而非客观世界。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